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七十年里,中国面临着内外各种挑战,但依旧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也饱含着每个茶人的梦想,那就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兴衰起伏,茶运也同此。反观中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茶和茶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高峰期与国运鼎盛的轨迹相重合,茶运不济,多半和国运有关。
茶叶自古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中国作为茶的故乡,不仅最先认识和利用茶叶,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造就了灿烂多彩的茶文化。虽然中国茶史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饮茶巍然成风和完善品茗艺术的还是唐朝茶业。
唐《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jbo,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也。于是茶道大行。”
这个时期,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时代,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与唐朝齐肩,也是从唐代,茶始有字,茶始作书。在陆羽以前,人们对茶的记载都是零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第一次将“精神”二字贯穿茶事。
唐人对于饮茶,更似于一种对美的艺术体验。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一组极为珍贵且巧夺天工的金银茶具,其中主要包括了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茶用具等类别,可谓是品种完备,数量繁多,这套茶具不仅表现了当时大唐匠人超凡的技艺,更体现了当时茶文化所达到的超高境界。
唐代积淀下来的成果,在宋代完成了升华。宋代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就写到“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两宋时期茶诗词数量空前,文人的时代,把对茶的讲究发挥到了极致,将茶文化发展得极尽高雅。点茶法是宋代的主流茶艺,在这基础上,为了品鉴茶叶品质的高下,民间开始流行斗茶的玩法。
宋代点茶法中,有一必备神器,茶筅。茶筅是以竹为原料,细竹丝捆成一束,加柄制成,形状似细长的竹刷,茶筅的出现,对点茶用具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南宋审安老人所作的《茶具图赞》中,对宋代斗茶所用的十二件茶具进行了白描,可见当时宋人对茶具严禁的要求,也造就了宋朝茶具的鼎盛。
明清时期的茶馆十分兴盛,各种茶馆、茶肆、茶档等都是当时百姓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场所。据史料记载,到清朝末期,仅皇都北京城有规模到茶馆就有数十家。
清朝前期,中国茶的产量出现惊人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与之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清代的统治者,尤其康熙、乾隆皆爱饮茶,宫廷对茶和茶文化的推崇,大大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
中国茶开始大量输入俄罗斯是在明朝。明隆庆元年(1567),两个哥萨克人在中国得到茶叶后送回俄罗斯。1618年明使携带两箱茶叶历经18个月到达俄京以赠俄皇。至清代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在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桥梁时,也将中国茶介绍到欧洲。
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以后,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随着中国大门的进一步打开,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之林。
战争失败后直至民国,政府腐败战乱不断,这一时期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极度衰弱的时期。中国茶产业经济惨遭严重打击,至新中国成立初的1950年,中国茶叶产量仅为6.52万吨,其中内销4.56万吨,外销1.96万吨。
此后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盘旋下降,海外市场逐渐被印度、斯里兰卡等所替代。对于中国茶业来说,长期固步自封的对外政策,连年战事的背景下,使茶业走过顶峰后跌入谷底,同时国民经济陷入低谷。
伴随着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投降,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战后的中国百业待兴,茶以她无限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春天,中国茶进入恢复性发展期。近年来,中国茶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复兴振兴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进入了美好生活时代,大家开始思考全新的消费领域升级,而茶与美好生活将发生无限融合。
中国文化之美,尽在一杯茶中。中国茶业的发展,也是对经济、对国力发展的见证。
七十年沧桑,七十年岁月,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中,走出华章。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中华民族的前进。我们要坚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祖国将会越来越繁荣强大,在祖国的博大胸怀下,我们的茶路也会走的越来越远,要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