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大早,在保康县城关镇九皇山村新建的有机茶园内,茶农们挽着篮筐,娴熟地采摘嫩芽。
“现在是采摘谷雨茶关键时期,每天都有近百人采茶,今年预计产值突破150万元。”九皇山楚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天保自豪地告诉记者。
茶叶是保康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近年来,该县“链”上发力,加快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保康县店垭镇依托茶叶产业发展,成为襄阳市唯一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的乡镇。
保康是全山区县,处在北纬28°至32°这一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上。多年前,全县茶叶产业一直面临“规模小、品种差、品牌弱、效益低”的窘境。
坐拥优渥资源,必须寻求突破。为此,保康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链作为五大产业链的“首链”、农业产业化的“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担任茶叶产业链链长。
每年整合2000余万元扶持资金用于茶叶产业发展,重点从新建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工提档升级等六个方面对茶农、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奖补,不断建强茶叶产业发展“链条”。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推动全县茶业增效、茶园增产、茶农增收。全县茶园基地规模从2018年的15.4万亩扩大到2023年的19.6万亩;茶叶年加工能力从1000多吨提升到1万吨;茶叶产品种类从以绿茶为主到新增红茶、黑茶等品种;出口茶企从2家增加到4家,出口额从5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从10亿元增长到18亿元。保康县连续五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称号。2023年,保康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经营……
4月19日,在保康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加工车间,工人把新鲜茶叶倒入原料传送带。其间的水洗、揉捏、杀青、烘干等14道制茶工艺全都是自动化处理。
“我们引进了国际领先技术的智能化生产线jbo,所有工序都是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保康毛尖’‘保康炒青’‘保康红’的要求完成,从选茶叶到制作,都有严格规定。”保茶集团董事长肖德雄介绍。
加强产业链整合,助力保康茶业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资源”到“卖品牌”。保康通过重资产招商模式引进国家茶业重点龙头企业——萧氏茶业集团,在保康建设保茶集团。推行“龙头企业+联合体+合作社+专业茶厂+农户”的运营模式,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制定完善种、产、加、销、储、运等全产业链的统一标准规范,提升茶叶产品总体品质。联合38家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实行统一管理、抱团发展、升级产业。
保康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实施茶叶品牌建设工程,建立绿色有机茶品牌认证激励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jbo、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对新取得国家有机茶园(产品)认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补;对新取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国字称号的企业,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助力优质茶企上线平台茶业。
同时jbo,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加入“保康毛尖”“保康炒青”“保康红”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模式,把保康茶叶从本地推向全国。
保康县安茗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安世明介绍,加入保茶集团后,主打产品从普通绿茶变为特级芽茶,销售渠道从当地拓宽到广州、北京等省外地区,同期销售额比往年翻了一番。
在保康县歇马镇百峰村香炉山茶园,15栋精致木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其中,让前来的游客体验“住在风景里”的舒爽惬意。
香炉山茶园距离4A级景区九路寨景区仅10公里。依托茶园资源优势,歇马镇整合百峰、白竹及周边19个村的优势资源,联合打造“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按照项目联办、基地联建、资产联营的工作思路,打造集休闲观光、茶叶采摘、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项目,jbo激活茶旅融合“一池春水”。
“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増收10万元以上,jbo在旅游服务、公共服务、茶园管理等区域内增加70个工作岗位,农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歇马镇百峰村党支部书记吴启伦如是说。
“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只是保康县延伸茶产业链条,从单一业态迈向“三产融合”的一个缩影。
保康县围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定位,通过整合资金,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等配套建设,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举办茶文化旅游节,建成店垭镇格栏坪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官山世外茶源国家级生态农场、歇马镇白竹香炉山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店垭镇“西岭山居”等一批茶文旅景区,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提升了茶叶品牌影响力。(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通讯员 杨邹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