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立顿在中国就是昙花一现,在中国这么内卷的饮茶文化里,被卷死了。
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家里,都能翻出二两茶叶,但是不是每一个中国人家里能翻出一盒立顿。
ac尼尔森的数据是从各大商超买数据,商超中卖的是什么茶?中国人买茶叶去哪里买?极少数在超市买的。
立顿2019年的销售是20.8亿欧元,合163亿人民币,但是应该是全球的销量,没有找到中国区的年销量。
上图19年茶叶内销总额2739.5亿jbo,立顿的那点销量占比就是渣渣,6%都不到,10大茶企加立顿,11%不到,剩下的90%的的茶叶销售,都是无数个也许不知名的茶叶店,茶企自己销售的。
看到一段话说的很对,中国人喜欢喝原叶茶,泡开后,叶子要舒展完整。而茶叶沫,中国人认为那就是最次的茶叶,有个名字叫高碎,或者满天星,泡这个用一个大罐头瓶子或者大茶缸子,而且不能续水,这个又便宜,味道又足。
中国现阶段的主要饮茶方式,是冲泡,但是围绕着冲泡,产生了一些列的所谓文化。茶具,茶道,虽然我觉得所谓茶道,就是扯犊子,但是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冲泡还是有区别的。
再有,茶叶根据发酵程度分为大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普洱,黑茶。还有一个花茶,再根据茶地,时间段,又有品种细分。湖南那边的绿茶,还要用烟熏一下,我是喝不惯的。
茶叶种植,从南到北,jbo北至日照青岛,有名的崂山绿茶,由东往西,西到到甘肃陇南。在这个范围内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品种。
是不是觉得煮茶这种方式不可接受?冲泡方式是明清时候才出现的,而煮茶这种方式,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区区一个立顿的袋茶,就那么几个产品,绿茶,红茶,花茶,能覆盖多少中国的喝茶的人。
因为任何的全球性巨头产生的前提条件都是标准化,而茶叶,尤其中国茶叶是竭尽全力做到差异化的。
上海有个星巴克的旗舰店,里面摆着各类咖啡豆的样品和介绍,让你了解星巴克用了来自多少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咖啡豆。但你真正在买咖啡喝的时候,你只会选摩卡,拿铁,这种冲调方法区别的产品,并不会区别咖啡豆是哪里来的。也就是哪怕不同地区的咖啡豆口味各异,星巴克也只以标准化的方式卖给你。如果星巴克只卖哥伦比亚咖啡,或者区分的非常细的每个国家的口味,方法都单独区别来搞,每个地区的店还都不一样,它就绝做不到今天的规模。
而中国茶叶,虽然都是茶叶,但味道区别大到你无法标准化,而且每个产区还在刻意强调这种差异,更通过茶艺等方式宣扬这种差异。那就很难由一个统一面貌走向国际市场。
另外,中国茶叶崇尚的是高单价,低产量的精品模式。茶叶企业往往以自己有一颗几百年老茶树,每年只出xx斤正宗xx茶为荣,这种做古董做艺术品的思维和国际巨头所需要的追求利润总量(而不是单位毛利),追求产量和市场份额(而不是市场孤品,绝品,极端状态的单品王者)的经营思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这导致了中国茶总量大,到市场分散,生产厂商很难整合,就算有大型企业出现,也多是在流通领域,但这做成国际巨头是不太可能的茶业。
原因之一是茶叶种类的丰富导致任何一类茶叶都难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所谓“巨头”,其本质是一类垄断企业,通过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大的垄断势力,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茶叶市场相对分散,既有大规模、标准化的茶叶企业,也有小规模、私家作坊为主的小茶企,茶山的所有权较为分散,因此任何一家茶企都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垄断势力,成为所谓的“巨头”。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的标准化不足,茶叶的品类创新、包装创新层出不穷,这种三级价格歧视的方法在提高销售利润的同时也降低了将茶叶作为“一般商品”销售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销售总额。
此外,一些头部茶企的真实销售额令人怀疑,其实际销售额可能远远不止于此。据报道,立顿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约150亿元,而十家头部茶企的销售额之和竟不足150亿元,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或者出于财务压力的考量进行的技术处理。
•1979年,由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全资开发的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成为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为实施对外开放的试点和窗口。
•1990年4月,国家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巨大决心。
•1992年春,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一阶段,沿江沿边开放、兴建保税区、推进外贸体制改革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点环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自主单边开放转变为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之间的相互开放。
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国内茶企对于国际标准和国际上对于茶叶的需求不够了解,且受到早期“出口创汇”的影响,大多数茶企倾向于出口大宗商品,而不是国内常见的“小而精”的特定品类茶叶,这就导致了国内茶企通常将质量较高的茶叶用于内销,质量一般的则用于外销,与主打外销茶的立顿形成鲜明对比,茶叶市场缺乏巨头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中国茶叶市场经销商众多也是一大特色,相比外国茶企而言,国内茶企通常有多个分销渠道。以零售店铺为例,通常经过了茶企—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门店的过程,层层加价在所难免,如果以茶企出厂价格作为统计口径就会低估茶企的实际销售额。以岩茶为例,据笔者了解,部分品牌岩茶在线下门店的进货价是售价的40%~50%,有的甚至是20%,如此低廉的进价有两种目的,一是便于商家打折,扩大销量,二是弥补门店的运营成本。
看纪录片给立顿种茶的茶农都是非常穷苦的人,勉强糊口而已。立顿茶产地在肯尼亚和南亚地区,这些地方经济都和发达没任何关系。一群群的茶农都是勉强糊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区,我曾经去过云南贵州等茶叶产地,看到中国的茶农都挺富裕的。很多茶农凭借茶叶发家致富。
口味上来说,不知道你们怎么评价,我喝过的立顿茶都很一般,当然价格都不算贵。
中国的六大茶类加上以茉莉花茶为代表的再加工茶类七大类茶小品种不计其数,如果要把中国所有的茶叶品种的名称罗列一遍,估计几千字都打不住。
中国知名茶叶品种很多都是跟产区相关的,而这些知名产区分散且产量低,全部分散在茶农手中,再加上制作工艺,各个知名茶叶品种顶级的茶叶相对就比较少。
绿茶中的龙井茶,初开御前龙井那十八棵树,要数西湖核心一级产区狮字号的狮峰山产区,而狮峰山产区的茶农不会每年都把茶卖给同一家茶叶企业,其中也都部分是茶农直销,所以真正的西湖龙井的品牌相对就会比较分散。
红茶中的金骏眉,正山堂作为金骏眉的发明厂家,但是正山堂制作金骏眉的桐木关正山原料一样要找茶农收购,金骏眉还算是比较集中的,但是市场上还是有少部分厂家可以做出媲美正山堂品质的金骏眉比如骏德和山尔堂。
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太姥山的原料是比较好的,也是相对分散的,都是分散在茶农手中,并不是哪一个品牌可以垄断的。
黑茶中的安化黑茶,高马二溪的原料是最好的,但是安化黑茶的最大品牌白沙溪其实高马二溪的原料的产品做的事不多的。
黄茶中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产地都在不同的省份,产量更加不可能集中。
乌龙茶中品种很多,以闽北乌龙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如果算上品种/火攻/山场具体描述下来,所以的茶叶品种上千字都不止,以闽南乌龙为代表的铁观音,以冻顶乌龙为代表的台湾乌龙,以凤凰单丛的为代表的广东乌龙,凤凰单丛香型众多,加上树种,如果全部品种都完整描述下来就需要几千字。
还有近些年一直在风口的普洱茶,各种名山名寨/小微产区层出不穷,而且茶山全部分散的集中在各个少数民族的茶农手中。
中国四大产区,各个茶叶品种分散分布,无法集中,而且早期中国除了红茶和绿茶出口,其他都是以茶农自产自销为主,红茶出口也都是以红碎茶为主,绿茶出口以珠茶为主。
中国茶叶名优品种多,且分散,而且一些小众的茶叶品种产量不高,很多时候在当地就可以自产自销,所以集中的度不高,就没有产生茶叶巨头的土壤。
中国目前的茶叶市场主要都是各个名优品种有几个头部品牌和一种小众茶商以及茶农自产自销为主,英国正是因为不产茶全部进口才会导致集中。
但是无论如何,国外品牌的茶叶就算是巨头,真正高端品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不如中国国内,而且茶叶作为一个饮品,从古至今都是追求的口感多样化,并没有追求口感的标准化,茶无好坏适口为珍,正是大家对于口感的多样化的更高要求,才推动了中国茶叶的质量和数量不断的提高,永无止境。
非要说个为什么,其一就是茶叶品种多且分散,其二就是没有茶叶巨头的产生更加适合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充分竞争,无限进步,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