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间,根据深交所披露信息,八马茶业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除去2015年新三板短暂挂牌的3年时光,从2013年至今,这也算是八马茶业第三次冲击IPO失败。
考虑到2023年IPO审核越发严格,在八马茶业本轮撤回申请之前,同属餐饮和生活服务类的老乡鸡和德州扒鸡也先后经历了IPO失利。同时,不仅上半年线日,更是有浙江国祥和正大股份相继被叫停IPO。
再加上近期在业内流传的,有关“茶叶行业被列入限制类名单”的传闻,对于八马茶业,甚至整个茶叶赛道能否走通上市这条路,各方面都表露出不小的悲观情绪。
1.八马茶业第三次冲击IPO的失败,除了审核环境的外部因素,主要还在于对自身定位的失准,以及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2.茶企上市的艰难,也意味着品牌化道路对茶叶而言,可能已不再是最优解。至少在近期上海地区尝试推动饮料含糖量分级政策来看,正在获得更多厂商关注的无糖茶,或许藏着茶叶厂商突破困境的新机遇。
2013年冲击中小板失败后,凭借着“精制茶加工”企业的定位,八马茶业在2015年进入新三板,但2018年又因未知原因摘牌。
此后没过多久,2020年6月,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将精制茶制造业,列入“原则上不支持其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行业名单。
不过在这份规定中,也并没有堵死精制茶制造企业的上市道路,反而在鼓励企业向着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业态,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至少对于这些创新转型方向的企业,并不在深交所的限定范围内。
按照正常的经营思路,茶企想要继续追求深交所上市,本该进行新业态融合尝试。但是八马茶业却仿佛“不信邪”般,在2021年以“零售业”的定位,开启了对创业板的冲刺。
结局显而易见,尽管八马茶业期间接受了多次问询,也更新了3版招股书,最终还是在2022年5月终止了上市申请。
不过在经受了二次IPO失利后,八马茶业并没有对失败进行太多反省,反而迫不及待地,在2022年9月披露招股书,启动深交所主板IPO进程。
不巧的是,除了“茶叶行业被列入限制名单”的传闻,2023年2月17日,证监会又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并颁布了相关制度规则,进一步明确对板块定位、财务指标等关键资质的要求。
审核环境的严格,促使大量不适用于新规的企业放弃了侥幸心理。据不完全统计,仅是2023年前4个月,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数量就超过了75家。
这样的环境下,选择以“零售业”身份第三次冲击IPO的八马茶业,自然也很难符合更细致的监管要求。饶是如此,八马茶业仍坚持到国庆节之前才撤回申请,这份对上市的执着也着实令人惊叹。
根据网络渠道的文章消息,八马茶业之所以表现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上市姿态,是因为对赌协议以及来自投资方的压力。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对于这些猜测的真实性我们不置可否。
在银箭财观看来,八马茶业对自身所处赛道的不坚定、不信任,或许才是IPO频繁失利的深层原因。
表现最直接的,还是身为曾经的“精制茶制造业”,八马茶业对于茶叶生产研发环节,多少有些疏于重视。
根据招股书披露数据,2019年至2021年,八马茶业销售费用分别为3.58亿元、4.29亿元、5.76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的35%、33.85%、33.04%。但是在研发费用上,分别为570.22万元、328.01万元、664.12万元,总营收占比只有0.56%、0.26%、0.38%。
尤其是将自身定位更改为“零售业”后,八马茶业的营收重心,也逐渐偏移到定制采购产品的“贴牌式”销售上。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销售的产品种类中,定制采购产品占比普遍不低于50%。
重营销、轻研发、高代工的茶叶产销模式,不禁令人联想起同样奉行轻资产营销的小罐茶。
然而小罐茶虽然长期以来都饱受“过度包装”的质疑,但在营销大师杜国楹的运营下,已然锚定了高端茶叶的品牌形象。“大师制茶”的营销故事,更是一路将缺少历史底蕴的小罐茶,拉进了20亿元营收俱乐部。
反观八马茶业,不仅董事长王文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的第13代传承人,在转型“零售业”之前,“赛珍珠”浓香型铁观音也在高端茶叶消费圈层中,已经有着不小的知名度。
可是付出了大量营销支出后,八马茶业反而没能讲好品牌故事,报告期内“赛珍珠”销售收入,在总营收的占比也一路从20.28%,降至18.22%、16.29%。
在轻资产道路上,八马茶业不仅没能复制小罐茶“以小博大”的营销成功,为了寻求IPO进程中的捷径,其自主生产、明星产品优势正在不断流失,持续削弱八马茶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投资市场环境下,审核门槛只会越来越严格,如果短期内上市成功的可能性无法达到预期,对八马茶业而言,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成为下一个小罐茶,是否也是一条出路?
投资市场是一个讲究标准化的金融场景。无论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公平交易原则,还是为广大投资者负责,出于避险考虑,对无法形成统一标准的行业进行限制,也是合情合理的处理方式jbo。
遗憾的是,在茶叶生产销售过程中,标准化偏偏是个绕不过去的坎。至少在当前茶叶产销体系里,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环节,都欠缺足够的稳定度,持续拉低茶企潜在的商业价值。
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可以同时生产六大茶叶品类的产地,国内茶叶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受限于品类、产地、配方等历史差异,茶叶市场很难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例如现如今,仍有部分茶企没有自控的茶叶生产地,主要茶叶来源仍依赖于第三方采购。这也导致茶叶行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同类型的茶叶品类下,混杂了大量白牌产品,不仅无法保证茶叶价格的稳定,品控方面更是很难把控。
再加上轻资产模式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茶企为了分散成本压力,将渠道重心倾斜于加盟商,对末端销售场景的管控能力也随之下降。
就像八马茶业,虽然采用了直营和加盟并重的渠道设计,但实际经营过程中,对加盟商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加盟商渠道贡献的销售收入,已然超过总营收的一半。
加盟商规模的不断扩大,放大了茶叶行业产销环节的混乱,也使得虚假宣传和过度包装成为常态。天眼查显示,过去多年里,八马茶业涉及的司法纠纷大都以侵权为主。
就连八马茶业自身,早在2018年,也因为在官网中有关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用茶”的虚假宣传,以及涉嫌伪造授权书,遭到博鳌论坛的报警处理。
相对混乱的行业逻辑下,尽管国内茶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但是至今都没能走出一家上市企业。杭州龙井茶业、福建安溪铁观音、四川竹叶青茶业、信阳毛尖集团等知名茶企,都经历过IPO失利的挫折。
银箭财观认为,在传统茶叶品牌化道路受阻的当下,跳出在品类上已经很难找到创新潜力的茶叶,在衍生领域寻找突破口,或许能够收获更多可能性。
尤其是对于八马茶业这样,本身拥有优势核心竞争资源的企业茶业,很容易打开衍生产品细分市场。其中,作为与茶叶最为契合的茶饮赛道,近段时间热度快速上涨的无糖茶,很值得进行深入尝试。
就像是如今被称作“中年男人买疯了”的东方树叶,经历了2010年上市后无人问津,甚至一度被列入最难喝饮料名单,但在2019年健康养生诉求成为市场主流后,已然在2021年实现了翻倍增长。
依靠着健康养生元素与年轻消费群体诉求的契合,无糖茶正在迎来高速发展窗口期。
对于困在现有产销模式中的茶企而言,或许在品牌化道路之外,利用基础优势进军茶饮赛道,将茶叶资源最大化利用,并深化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才是IPO受阻的大环境下,最应该积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