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鲜爽为上,香气清新。加工工序为:鲜叶~日 晒萎凋~干燥。 白茶的新芽在张开以前就被采摘下来,先 让其水份自然蒸发,使叶片枯萎,然后干燥。 茶汤呈嫩黄色。
栗香。加工工序为:鲜叶~杀青~闷黄~ 干燥 。 闷黄将杀青叶趁热堆积,使茶坯在湿 热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变化,最终使叶子全 部均匀变黄为止。
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 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
类,属不发酵茶,约占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 所有产茶省(区)中,都有绿茶生产。加工工序 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杀青目的是为了杀死鲜叶中的酶,使之失去 部分水份,变得柔软,以便成型;揉捻的目的是 为了使茶叶形成一定的形状并使茶叶叶汁附在叶 表,待冲泡时茶汁能溶解于水;干燥的目的是为 了防止茶叶变质,便于贮藏。
地理位置:茶树原产地,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属 于适宜区,包括滇中北部、西藏东南部、黔、川、 渝 气候特点:年均温15-18℃,地势地形最复杂,气 温极不一致,全年降雨量集中在夏季 土 壤:为红壤类型 茶叶生产特点:品种资源丰富,以大叶种为主。 茶叶种类:以红绿茶、边茶为主,名茶有:滇红、 竹叶青、沱茶、普洱茶、蒙顶茶、都匀毛尖等
云南永德县发现一株栽培茶树,树冠非常大(5.2M×5.3M)约20平方米, 可能是目前栽培 茶----树冠之王, 简介:茶树位于永德县乌木龙乡银珠茶厂,海拔2160米,北纬:24°12′,东经99°40′,1973年 种植,树势生长旺盛(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唐一春 摄)
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的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 770年)。当年“茶圣”陆羽游历到长兴,以其独特的慧眼发现了顾 渚山麓一带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于是就在此种茶、制茶、研究茶学, 并著作《茶经》。长兴顾渚山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上乘品质的 紫笋茶,因深受皇帝喜爱而被列为贡品,于是就有了我国首家官办的 贡茶院在吉祥寺侧的落成。当时,顾渚山一带烘焙加工场所有100多 处,采茶工人3万余,制茶工匠超千人,每逢春季,顾渚山立旗张幕, 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 千年贡茶——顾渚紫笋茶和大唐贡茶院,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 重要见证,在我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茶类名 绿茶 制作工艺 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代表产品 龙井、碧螺春 君山银针 铁观音、文山包种茶 冻顶乌龙茶 祁门红茶、滇红 六堡茶、普洱茶
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 白牡丹、白毫银针 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 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 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
地理位置:是我国茶 2)江南茶区 叶主产区,属于适宜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 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季温暖,夏天炎热,雨量 的北部、闽中北部、 充沛,无霜期和茶树生长 皖南、苏南、鄂南以 期均长。年均温15-18度, 及浙、赣、湘 全年无霜期达240-260天, 年均降雨量1300- 1800mm
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安徽、 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江苏、上海、山 东、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西藏、 河北、山西等
南北跨20 °( N)纬度达到2100km 东自东经 122 °的台湾阿里山 东西跨28 °( E)经度纵横2600km 西至东经 98 °的西藏察隅河谷 植茶区域主要集中在东经 102°以东、北纬32°以 南自北纬 18°附近的海南岛的琼崖 南的浙、皖、川、滇、闽、台等省 北至北纬 39°的河北太行山南麓(原为山东蓬莱山)
茶叶产区更加扩大,茶园面积达40-46.7万公 顷,1886年产量达22.5万吨,出口量13.4万吨。 并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栽培区域。 六大茶类齐全。 制茶技术有很大发展。
起始时间:公元1911-至今(清末到现在) 意 义:茶叶由清末进入衰退,到新中国重新恢 复发展 1、清末-1949年 (衰退期 ) 国外植茶业兴起,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入我 国先进栽培技术,并相继用机械大量生产红碎茶竞 相出口,致使世界茶价下降,我国的植茶业受到很 大影响。 国内战乱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 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 解放前夕,全国仅有15.4万公顷,产茶4.1万砘, 出口茶0.89万吨。
2、宋代 饮茶风俗相当普及,“茶会”、“茶宴”、 “斗茶”之风盛行茶业,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许 多产地竞相选好的茶树品种,加工好茶以作斗茶 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的研究和选择jbo,推动了茶树 良种的种植。 有关茶叶方面的著作增多,如:《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东溪试茶录》、《北苑别 录》。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 农为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虽日遇七十二 毒,得荼而解之。自茶在神农时代发现以后,逐 步加以利用。
茶叶利用历史:27002000=4700年(近5千年历史) 茶树栽培历史:公元前220年以前,约3千年历史
二、中国茶区的划分及其生产特点 3、中国茶区的生产特点 1)江北茶区 地理位置:我国最北茶区,属于次适宜区,包括甘 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有 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南部,江苏省东北部 。 气候特点:地处亚热带北缘,气温低,积温少,降 水少,年均温15-16度,大陆气候较显著,年降 雨量700-1000mm,年相对湿度70-80%,年日 照时数1800-2000小时
1987年7月在贵州被发现, 距今1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 四球茶茶籽化石
地理位置:我国气温最高的茶区,为最适宜区,包括 广东和闽福建的中南部、桂南、滇南、海南、台湾 气候特点:年均温度19-22℃,年降雨量2000mm以 上,空气湿度大 茶叶生产特点: 土壤为黄化砖红壤,全年生长期可 达10个月以上,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是大叶种, 中小叶种也有分布。茶叶以乌龙茶为主,红茶为辅 茶叶种类:茶类有红茶、黑茶、乌龙茶等,最适宜发 展红碎茶。名茶有: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 普洱茶、六堡茶等
我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属发酵 茶,约占总产量的7%。加工工序为: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萎凋目的是使叶子变的柔软, 易于揉捻;揉捻的目的是为了使茶 叶中所含与茶叶色香味有关的物质 充分揉出;发酵目的是充分利用鲜 叶的多酚氧化酶等酶类的高活性进 行充分的酶促氧化,形成红茶红汤 红叶的品质特征。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茶叶产销现状(四大茶区) 中国主要茶类及其基本品质特征
一、茶树原产地 二、茶树栽培与利用的起始时期 三、扩大时期 四、兴盛时期 五、恢复与再发展时期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 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唐朝陆羽《茶经》记载:
花香或果香,汤色为黄色但要看其发 酵程度,偏红或偏青。属半发酵茶, 约占总产量的11%。加工工序为:鲜 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叶子放在太阳下萎凋,然后在竹 筛中抖动,轻轻擦伤叶子边缘,由于 擦伤叶子中的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 使得叶子边缘转变为微红色。然后通 过杀青使这个轻微发酵立即停止。揉 捻造形,最后干燥。
游扩展的时期。 发展原因: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 宗教-佛教、道教的兴起; 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 佐 证:四川通志、尔雅等
时间:公元581-1911年(隋唐至清代 ) 意义: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饮茶风盛行 发展原因: 1、隋唐 隋统一中国,凿通南北运河。饮茶之风盛行。 唐贞元年间在浙江盛产紫笋茶的顾诸山建立了首 座“贡茶院” 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
2、1949-至今(恢复和再发展期 ) 上世纪50-60年代对旧茶园垦复、改造、新建 山东、西藏、河北和山西试种茶树获得成功,茶 叶产地由原来的14个省(自治区),500余个县 (市),扩大到遍布25个省、市(区)产茶,近 1000个县。 茶园面积:1970年48.7万公顷, 2008年161.3万公顷 2008年总产达124万吨,产值330亿元;茶叶出 口29.7万吨,创汇6.82亿美元 我国茶叶产业在世界的位置为: 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
1)江北茶区 土壤特征:为南北土壤过渡类型-黄褐土、黄棕 壤和山地棕壤等,土质粘质,肥力不高,pH6左右 茶叶生产特点:本区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 群体种,如种、信阳种等,抗寒性较强。茶 树生长期短,生长发芽期约6-7个月。 名 茶:以绿茶为主,六安瓜片、毛尖、信 阳毛尖、霍山黄芽、舒城兰花茶等,香气鲜爽, 滋味醇厚 。
茶叶生产特点:本区茶树资 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是灌 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少 量分布。主要茶树品种有: 福鼎大白、祁门种、鸠坑种 水仙等。茶树生长季节为4 -10月,土壤以红壤、黄壤 为主。本区茶园分布广,面 积大,总产多,单产高。茶 种类多,品质优。 茶叶种类:有绿茶、 红茶、乌龙茶、白茶、 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 茶和花茶。名茶有: 西湖龙井、君山银针、 洞庭碧螺春、黄山毛 峰、武夷岩茶和庐山 云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