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jbo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近些年茶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及人生价值观的改变,对饮品尤其是茶饮品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目前,中国茶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绿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饮料的选择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解渴的基本要求上。传统茶的消费者既将茶作为佐餐饮品,又将茶作为解渴、休闲饮品。而现在,喝茶已并不是纯粹为了解渴,而追求一种时尚和文化内涵成为新的饮茶主流。茶饮料市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健康的概念开始着陆,提高茶饮料中茶的真正含量,如在茶饮料中加入营养成分也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使人们在满足口味的同时也能满足对营养的要求。中国的茶业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壮大自己。
有人说,十九世纪是咖啡的世纪,20世纪是碳酸饮料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属于茶饮料的世纪。如果这个预言成真,中国茶应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份蓝图,我们应该多看看自己旧的观念和习惯,少一点市场的疯狂,多一点健康,在迷途中找到那条阳光大道。希望中国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此外,我国乌龙茶出口势头虽已减缓,但其受日本、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华侨的欢迎。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已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良种97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良种80个。各产茶省还审(认)定了省级良种119个。茶树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的优质区域,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适区域。大多数区域劳动资源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0万公顷,超过全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全球茶叶产量330到350万吨,中国占130多万吨,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但是行业集中度低,销售秩序混乱也严重制约了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的转变。据统计,仅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就3000多家,其他茶叶产地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却屈指可数,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然而,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而全球茶叶产量最高的中国,最大的茶企年销售额仅1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七万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1000家左右,在总体实力上甚至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悉数中国的名茶,虽然名茶众多,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要剔除障碍,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国际茶叶的竞争,除自然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界前列。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今天,茶已成为全球推崇的绿色饮品。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茶文化对茶叶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茶经济与茶文化互动发展,已在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迅速。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绿茶产量由1990年33.3万吨,增加到2007年87.4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2%提高到75%;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乌龙茶产量由1990年的3.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3.0万吨,增加3倍以上,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提高到11%;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产量从1990年的11.0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5.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20%下降到5%;四是名优茶迅猛发展。根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5倍和30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5%提高到38%,占茶叶总产值比重由24%提高到68%。
有人说“如果中国茶企业从7万家变成7000家,再变成700家,最后变成七家的时候,中国茶将横扫全球。”这也并非无稽之谈,空穴来风。近几年,中国茶企业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现状,试图做大作强。越来越多茶企业意识到,在强强联手、垄断加速的趋势下,中小型饮料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个性、稳定的根据地市场,今后的发展道路会更曲折。而且相对垄断的形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此行业发展趋势下,国家农业部办公厅2009年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茶叶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和准入标准,从全国20个产茶省市的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划分为四大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我们深信jbo,在此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茶产业整体竞争力将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中国将会诞生自主类似及超越“立顿”的世界性茶名牌!
据调查显示,茶饮料的主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14岁至35岁的年轻人成了茶饮料的主力军。因此,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茶企巨头都投入巨资做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他们都把年轻人作为灌输的目标,使强调“天然、健康、快捷、方便”的茶饮料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新宠。现在的年轻人求新、求异,喜欢尝试,面对目前竞争强烈的市场环境,要想抓住年轻人的眼球,新产品进入茶饮料市场需要从延伸产品中寻找差异,即通过形式产品(包装、造型、品牌)的差异来体现产品延伸的附加价值和利益,来表现茶饮料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内心需求。从众品牌诉求点来看都围绕“健康、时尚”这个主题,但可以寻求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新产品的竞争策略可以是通过主题演绎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来实现差异化,增加产品的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碳酸饮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独霸软饮料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瓶装水市场的崛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碳酸饮料已退居软饮料市场的第二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茶饮料的快速发展更是使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逐年走低。到2005年,茶饮料与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按销售量计算仅相差百分之一,而按销售额计算茶饮料反比碳酸饮料高百分之一。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
茶行业发展至今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更多的被赋予了一种文化色彩。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互后最具代表的文明产物,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凸显其价值和魅力。而健康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茶”的关注和研究始终没有怠慢过,使得大众对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茶文化俨然成为了大众文化影响全社会,较之以往,今天的消费者更重视有文化内涵的商品,特别那些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产品,明显更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用茶文化带动茶叶营销还是茶商品带动茶叶营销,在大家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我国茶叶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将优势转化为强势,尤其是茶园战线过长,成本高、规模小,技术难以普及,世界著名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近几年,在茶区政府和群众努力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整合,建设了许多茶叶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经营上亿元的企业也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进程不快,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力日益增强,加大对茶业发展的投入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有可能的,必将加快推进将我国茶业优势转化为强势的进程。
纵观茶叶市场的过去与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茶”只是一种简单的解渴饮品,没有明显的特色也没有特有属性,是一个始终默默无闻的行业,甚至还被不少人带上了“土”的帽子。如今,茶叶已成时尚佳品,饮茶也成为一种休闲模式,茶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味、修养、道德,并蔓延成为了一种文化——茶文化。而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茶行业的产业链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