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四川的主要特产之一,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四川也是全国主产茶区之一,茶业经济是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盆周茶区和丘陵茶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全省现有产茶县120多个,重点产茶县30多个。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盆地丘陵区和坝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9%、25.7%和5.3%,产量分别占47%、46%和7%。据业务统计,至2004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3.98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为8.6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2.9万吨,占33.72%,茶叶总产值12.01亿元。并呈显出以下发展特点:
近几年,川茶面积增幅较大,产量、产值都逐年增长。1999—2004年六年间,全省茶园面积增加了72.72%,年均增长14.5%,达到13.98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二位,投产茶园面积8.73万公顷;茶叶总产量增加了87.78%,年均增长17.55%,达到8.6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名优茶产量增加了116.67%,年均增长19.44%;茶叶总产值增加了98.36%,年均增长19.67%,其中名优茶产值增加了115.38%,年均增长23.07%。
各级政府及茶农对茶树良种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自觉推广和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通过建设名山、峨眉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2000年至2004年全省无性系茶苗达到近30亿株,近五年全省共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0万公顷,达到5.0万公顷,,使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由14%上升到40.1%。
通过大力推广良种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机制名优茶技术等系列重大技术,茶叶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得以不断优化。全省拥有名优茶加工机械7500余台套,名优茶机制率达到65%以上,名优茶比重由1998年的23.44%提高到2004年的33.72%,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比重从29.4%提高到46.63%。
到2004年底,全省有60多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5.4万公顷茶园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名山县、峨眉山市、洪雅县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全省有23家企业的43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全省有25家企业的1330公顷茶园获得了有机认证。2002年至2004年,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连续三年抽查检测,我省包括绿茶、花茶、边茶等在内的茶叶产品,无公害茶叶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竹叶青、绿昌茗、叙府、龙都、仙芝竹尖、茗山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竹叶青茶叶公司,通过实施竹叶青名牌战略,走产业化之路, 竹叶青品牌已成为中国茶叶十大名牌之一。森林茶业、林湖茶业、瑞云茶业、佛泉茶业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看好茶叶产业,不断加盟,成为川茶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2004年,全省销售额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1千万元以上的有10家。
随着我省茶叶龙头企业的壮大、茶叶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我省绿茶出口迎来了未有的大好形势,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省茶叶出口创汇118.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63倍;据对竹叶青、绿昌茗、茗山茶业等茶叶企业和宜宾、乐山、雅安等主产茶区的不完全业务统计,全省出口茶叶(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约6000吨。
据最近调查了解和统计分析,今年全省茶叶生产开局良好,春茶生产实现了产量增加、购销两旺、农民增收的喜人局面,茶叶生产总体态势看好。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今年季节推迟,加之春季气候低温、多雨、日照较少,川西、川南、川东北各茶区开园较晚,较往年推迟10-15天,川南茶区新茶上市由二月上旬推迟到二月中下旬。随着这部分新茶园的逐步投产,
近几年来,各地按照茶叶优势区划,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茶叶产业化经营、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等一系列工程,进行品种结构调整,选择生态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基地,大力推广选用优质早生无性系良种,如名山131、福鼎大白、福选9号、乌牛早、平阳特早等优良品种,茶园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21.6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209.7万亩,四年增加80多万亩,投产茶园面积也由90万亩增加到131万亩,增加41万亩。今年虽然受气候影响,单产略有下降,但投产茶园面积较上年新增加9万亩,春茶总产量达到4.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0.3万吨,增产7.1%,其中,今年春茶名优茶产量达到3.2万吨,增加0.3万吨,增产10.3%,呈现了名优茶快速增长的势头。
各地农业部门连续开展了以机制名优茶技术为重点的培训、示范、推广、应用,茶叶企业抓住名优茶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更新改造设备,推进了名优茶机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机制名优茶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名优茶加工机械8000余台(套),名优茶机制率达到了70%以上,川西茶区达到了85%以上。一些企业通过探索,引进、改造了名优茶加工设备,如乐山的竹叶青公司从日本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名优茶分选、整形、提香成套设备,仙芝竹尖、叙府、绿昌茗、花秋、佛泉、茗山茶业等企业设计装备了名优茶加工流水线作业设备,使名优茶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
由于川茶在全国开园较早,质量高,并形成了批量生产,2月中下旬开始,省外各路客商即云集我省各主产区采购,源源不断发往省外市场。据调查,生产的各类名优茶约有60%销往省外。茶叶鲜叶价格稳中有升,维持在较高价格水平的时间长,标准独芽鲜叶价格每公斤较上年提高5-8元。全省春茶总产值达8.7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20.83%,其中春茶名优茶总产值达到7.0亿元, 增加1.4增长23.33%。茶农通过销售鲜叶,获得了较好收益,实现了增产增收。
由于投产茶园面积增加、价格上升,预计2005年全省茶叶总产量可达到9.0万吨,比上年增产0.4万吨,增产4.65%;茶叶总产值可达到14.0亿元, 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长16.67%,全面实现增产增收。
(一)创建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围绕省政府提出的资源性产品出口,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优势,2005年,四川省农业厅启动了创建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计划,即围绕具有出口创汇能力的茶叶龙头企业,选择生态好、管理规范、安全生产水平较高的茶区,建设30万亩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为增加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好基础工作。把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化链条延长jbo,农民收入增加的示范窗口。
(二)继续抓好无性系良种、机制名优茶、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培训、示范、推广。
但是,我省茶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困难、问题和差距,例如,茶农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加工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知名品牌少,直接出口量小,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投入严重不足等。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茶业的地域生态、生产规模、品种品质、加工技术等优势,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采取如下对策措施:一是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要按照最适生态原则,适度调整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优势产业带,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二是培育竞争主体,促进产业化经营。要培育、扶持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实现我省茶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三是完善质量标准、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标准化生产。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要围绕提高茶业的科技含量,重点要继续抓好良繁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和机采、机剪、机耕技术,加大培训、示范力度,通过对广大生产者、经营者特别茶农的不断培训、示范,全面提高川茶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五是加快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产业的市场体系。要在优势产业带的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产地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帮助茶叶企业开拓销区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网络,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茶业,增强先进营销理念,提高营销水平。六是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茶是我国的“国饮”,国内对茶叶的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国绿茶出口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四川绿茶出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要发挥川茶原料量大质优、价廉物美的优势,大量生产符合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高中低档优质绿茶。到2010年,力争川茶出口量占到全省茶叶总产量的30%左右。七是大力弘扬茶文化,为我省茶业的新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充分开发、利用四川茶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八是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保障茶业经济发展。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茶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中,各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至关重要。为此,茶区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茶业发展,并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要争取把茶业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应尽快修改、完善、发布《全国优势茶叶产区区划》,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实施。
(二)争取培训、示范、推广经费投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联系、服务力度,推进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发展。如为龙头企业创立《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创造便利等。jbojbo